当前位置: 首页 > 班主任工作 > 班级管理要重视“破窗效应”

班级管理要重视“破窗效应”

2015年04月19日 00:00:00 访问量:5365

班级管理要重视“破窗效应”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秀丽

 

【配音】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如果有人打破了一扇窗户,而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这就是“破窗效应”。同样的情况会出现在学校的班级管理中,如果班主任在开学的一段时间内不注意班级管理,对班上出现的问题不及时处理,就有可能使问题曼延,直到最后不可收拾。那么,班主任要怎样防止打破第一扇窗,或修好第一扇窗呢?南平八中教师吴秀丽做客《教育大讲堂》,与我们分享《班级管理要重视“破窗效应”》,敬请收看。

 

讲师简介:吴秀丽,南平八中政治组骨干教师,德育处主任,心理学专业,专职负责后进生转化工作,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一、破窗效应的来源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

是啊,“一粒沙石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每一位管理者和教育者都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立足当前,关注细节,我们的德育工作就能与时俱进、常抓常新。

二、“破窗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表现和危害

在现实生活中,不知大家有没有留意这样的一些现象:早晨上班时分,路口人流如织,等红灯的人们焦急地望着交通信号灯,终于有一个性急的小伙子等不及了,开始横穿马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交警或协警不制止这个愣头青,其他人就会像潮水一样紧跟其后,视红灯若无物;在干净整洁的广场上,你不好意思随手丢弃纸屑或烟头,而是四处寻找垃圾箱,但如果是一地污物,满阶尘土,你会毫不犹豫地将烟头或纸屑抛出一个漂亮的抛物线,任其跌落,丝毫不觉得羞愧;一面洁白的墙上,如果出现了第一个“办证”的涂鸦,在不能及时清除的情况下,这面墙很快就会长满“牛皮癣”,被涂得乱七八糟。

班级管理中,如果班主任在开学的一段时间内不注意班级管理,对班上出现的问题不及时处理,就有可能使问题曼延,直到最后不可收拾。例如,班级的凳子,今天少一个螺丝、断一条腿,你不追查原因、落实责任及时修理,明天就可能掉另一条腿,后天另一张桌子就可能同样遭此厄运;某同学脚下有一张纸,若没人及时拾起,说不定过一会儿就会有两张、三张;个别同学在课堂上看小说、睡觉,自习课上打游戏机、闲聊、喧哗,平时作业抄袭,老师不及时加以制止,过不了几天班级就会像一个无序吵闹的市场。诸如上面这些现象,我们都可看作“破窗效应”的表现,班级中一旦出现“破窗效应”,这个班级的问题就会层出不穷,班主任工作就会处于一种被动状态。久而久之,学校、老师乃至其他班级的学生便会对这个班级产生不好的印象,而这个班级的学生也会逐渐认同这种印象,并自觉不自觉地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慢慢地,在这种氛围下,坏风气、坏习惯、坏思想就会乘虚而入,滋长蔓延起来,于是这个班级真的就如人们所预料的那样不行了。

三、破窗效应的启示

     从“破窗效应”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同时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过错”,如果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就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由于人性中的惰性,养成一个好习惯也会比形成一个坏习惯要费力。好习惯需要长时间一点一滴积累,而破坏一个好不容易养成的好习惯往往瞬间即可完成。借用纪晓岚对联中的话,坏毛病“如秋草芟难尽”,好习惯“似春冰积不高”。人性中还有一个弱点,就是从众性。对第一个闯红灯者不予制止,就会给所有等红灯的人们这样一个暗示:违反规则不会受到惩罚且能获益。他们还会这样想:反正我不是第一个,前有车后有辙,再说法不责众嘛!

对学生个人而言,犯了错误得不到及时的惩戒,学生本人没法深刻的认识错误,尽管他知道此事是不对的,但潜意识中存在一种侥幸心理,误认为老师没有处理就是默许,或者犯的错误不大,很少有主动改正的。对学生群体而言,错误的出现会起到一个坏的带头作用。昨天张三犯了错误,没有受到处罚,今天李四犯了同样的错误即使老师想处罚,也得想想策略,因为有案例在先,老师不能厚此薄彼。如果老师一直不理睬,久而久之,犯错误的人越来越多,学生就会把犯错误当成一种习惯,形成一种不良风气。这时,老师想纠正这种不良之风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即使下定决心也要花费特别大的代价,因为一个人不管是思想还是身体在往下坠时,要想把他拉起来都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更何况这是一个班级的集体堕落。 

【配音】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同时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过错”,如果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就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那么,我们要怎样去修补这个破窗呢?

四、破窗效应的修补

   1、建立健全的班级管理制度,不准打破第一扇窗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如果班级中有一整套完善的班级管理的规章制度,而且能够严格执行的话,那么“破窗”就难成“效应”了。一个班集体必须要有自己的理念、奋斗目标,同时要有班规班纪为班级目标护航。班规班纪在制定的过程中要注意它的可行性和全面性,应该在班级中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达成一致的认可,建立起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大家共同来遵守,让学生“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当过几届班主任的老师就知道那些内容是班级管理的重点,当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所以在制定时也要为自己留下后路,如解释权在班委、班主任等。

    前一段时间,我班上就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每天早上当我走进教室时,总会闻到一股肉包子味道,这与教室里朗朗的读书声颇不相符。为保持校园班级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学校里明确规定不准把食物带出食堂,而且还专门派了值日老师看守食堂,是谁这么大的胆子把包子拿到教室里来,经过调查,得知包子是走读生小张给住校的几个好朋友带进来的早餐。我顿时产生疑问:“干嘛要叫小张从外面带早餐呢?学校不是有食堂吗?”我立刻找到这两位住校的同学谈话,他们承认早自习之前是在教室里吃过包子,也承诺以后不再在教室里吃包子,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辩词:说什么食堂的早餐每天都一个样,吃腻啦,学校的校规校纪和班规班纪只规定不准把食物带出食堂,但并没有规定不准从外面带进来,也没有规定不许在教室吃零食之类的理由,很明显他们这是在钻规章制度的空子。于是,下午自习课,我马上召集班干部开了一个简单的会,专门讨论教室吃零食的事。并把不准带油炸、蒸煮等食品进入教室和教室不准吃油炸、蒸煮等食品细则补充到班规里面,并加大检查力度。事后,这种现象销声匿迹,再也没有发生过。可见,只要能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建立健全的班级管理制度对约束同学们的不良习惯还是有很大的帮助和监督意义的,对那些想打破第一扇窗的“不良分子”,也起到了预防的作用。

   2、严格执行班规班纪,修好第一扇窗

预防为主,修补其次!但如果真的出现第一扇破窗时,我们该如何修好它呢?常说打蛇要打七寸,如同处理班级事件要及时,教育要到位,要做到快、准、狠,惩罚要够火候一样。而且,班主任有必要“小题大做”,防止“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及时修好“第一个被打碎的窗户玻璃”,“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要做到抓好每一件小事,不放过每一个小错。班规班纪一旦制定,在执行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有法必依,不能走样也不能减量,否则规定将成为摆设。

高一上学期学生刚入学时,我班有一部分男生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都比较差,经常不交作业,上课不做笔记,对于记忆性的东西更是不记也不背。最严重的就是外语学科,外语老师多次喊他们听写,他们都置若罔闻。为此,班上专门制订了关于不完成作业的班规,可这些男生并没有因为有了班规而改变自己的不良学习习惯,依然我行我素。这让我想到如果有一个同学不遵守纪律,老师没有进行相应的惩罚,其他类似的情况还会重复发生;两三个同学没有完成作业,其他同学认为仅仅是把没完成的作业补上这种惩罚力度不够,继而会有更多同学效仿去不完成作业;如果这几个男生继续这样无视班规,我这个班主任还没做到防微杜渐,没有对这极少的违纪学生按制度处理,觉得小问题不足以坏大事,结果就会给同学们一个错误的信息----规章制度是可以违反的,而且是可以不受到处罚的,当极少发展成极多时,处理已经为时已晚。一个星期天晚上,我值班,外语老师又反映这部分男生听写没过关,还是上周的内容。按班规规定,学习任务没完成,必须在当天之内完成。我想,这个问题不能再拖了,于是,我把听写没过关的同学留下来,要求直到背熟听写完为止。起初,他们坐在那儿与我闹情绪,以为留一会儿就让他们回寝室,半小时以后,他们依然没有看到回寝室的希望,看出我的态度非常坚决,没有丝毫退却之意。才觉得氛围不对,不再犟了,开始看书,结果花时间最长的也只用了五十分钟就全部记住了。其实,不是他们口中的什么听不懂啊,学不会啊之类的话,其实就是他们不肯花时间不肯用功读书罢了。从此之后,有单词没听写起的都留在星期天处理。两个星期过去了,这些同学的单词全部在规定的时间内听写过关,随着单词这种老大难问题的解决,其他作业问题也迎刃而解。可见,严格执行班规班级是多么重要啊!所以我们说,当出现问题时,不是制度不好,其实大多都是执行力度不够!

【配音】首先,要建立健全班级管理制度,不准打破第一扇窗,并且要能够严格执行,让“破窗”难成“效应”。其次,严格执行班规班纪,及时修好“第一个被打碎的窗户玻璃”,“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要做到抓好每一件小事,不放过每一个小错。然后要找准着力点,逐渐修复破窗。

3、找准着力点,逐渐修复破窗

    当班级的“破窗”产生而又没有及时修补已经形成一定气候时,也并不是一定无药可医,只是治理难度要大得多。这时,不仅要班主任花更多的精力,更要注意工作方法,在医治的过程中不能平均用力,要分清主次,找准要害,也不能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80年代初,纽约的地铁被认为是“可以为所欲为、无法无天的场所”,纽约地铁犯罪率直线飙升。纽约市交通警察局长布拉顿受到了“破窗理论”的启发,采取的措施是号召所有的交警认真推进有关“生活质量”的法律,他以“破窗理论”为师,虽然地铁站的重大刑案不断增加,他却全力打击逃票。结果发现,每七名逃票者中,就有一名是通缉犯;每二十名逃票者中,就有一名携带凶器者。结果,从抓逃票开始,地铁站的犯罪率竟然下降,治安大幅好转。他的做法显示出,小奸小恶正是暴力犯罪的温床。因为针对这些看似微小、却有象征意义的违章行为大力整顿,却大大减少了刑事犯罪。

这学期我班里转来了两名新同学,他们从外地来到一个新的环境,难免会对新学校的规定和要求有所不适,卫生习惯、纪律习惯、学习习惯等各方面都与班里的老同学显得格格不入。开学将近两个月了,我感觉班级在各方面都不如以前了,教室不如以前干净了,随处可见丢弃的纸屑,垃圾筒周围更是一片狼藉,总有同学把垃圾丢在外面;卫生工具没有按要求摆放;课堂纪律也不如从前,不听课的多了,不完成作业的也多了......原本懂事乖巧的同学们这学期怎么表现都变了呢?我冥思苦想,又找了几个同学进行调查。终于发现了症结所在,那就是新转来的两个同学中,有一个同学小王对班级同学的负面影响很大。他经常会说一些:“作业交不交无所谓,心里会了就可以了”“地扫了还会脏,扫来干嘛喽”“没关系啦,垃圾就是拿来丢的,老师又不知道”之类的话。害的有些同学都效仿他,并且跟在他身后甘愿做“小弟”跟班,甚至越来越多的同学开始崇拜起他来。我认真分析了这个情况,觉得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长此以往,我这个班级就要毁在小王手中了。于是,我先找到这位同学了解情况,对他进行了思想教育,把问题的严重性告诉他,并警告他如果他的错误还不改正的话就严格按照学校规章制度对他进行处分。我也及时打电话给其家长,告知该同学在校的表现,并进行细致的沟通。随即,我明确细致了班规班纪,提出了明确的表扬和惩罚制度,绝不姑息“小的过错”,在日后的工作中严格贯彻。“杀一儆百”,我首先就从小王身上入手,他的随地丢垃圾,上课不遵守纪律,作业不按时完成等错误都依照班规班纪的要求受到了惩罚。有了制度约束,同学们的自觉性渐渐地高了,小王也有了收敛,乱丢垃圾的少了,不完成作业的少了,班级又恢复到原来整洁安静的状态了。这件事让我更加坚信:一个良好的班风是营造、建设一个优秀班集体的先决条件,周围的氛围、环境越好,同学们的自律意识越强,反之则会越来越差,此事足以证明抓关键抓重点对修复破窗的意义所在了。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当“破窗”形成一定规模时,要想速战速决那是非常困难的,我们一定要有耐心,要一步一步的修补好它。所以,这就又回到我们之前所讲的预防才是关键啊!

五、结束语

总之,我认为,只有做一个班级管理的有心人,才能将工作越做越好。“破窗理论”在班级管理中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班级无小事,事事皆育人;班级无小节,处处可立则”。班主任、任课教师、班干部、学生都应该在平时的工作与学习中做好每一件小事,不放过每一个小错,补好每一扇将破和已经破损的窗户。这样,我们才会拥有一扇扇明亮的窗户,我们的班级管理才不再困难重重,学生在这样的班集体里才会健康地成长并获得更大的发展。

编辑:网校客服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鲁ICP备09061301号-1
联系地址: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东昌西路37号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