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名师风采 > 教育使人年轻

教育使人年轻

2015年05月08日 00:00:00 访问量:4704

教育使人年轻



2012816,我收到一封电子信件。

说是“信件”,其实正文没有一个字,但附件中有三个WORD文档:《重读李镇西的感动与反思》《追寻教育理想》和《关于<</FONT>我这样做班主任>的订正意见》。

    我先点开《重读李镇西的感动与反思》,原来这是一篇读后感,副标题是“读《我这样做班主任》”。署名“浙江安吉上墅私立高中余广寿”。

余老师写道——

在广泛阅读全国名师的著作中,我比较关注魏书生和李镇西的著作,还有幸聆听了魏书生的精彩报告,但读得最多的还是李镇西的著作。自2005年以来,我先后购买并阅读了李镇西著的《爱心与教育》(2007年又购买了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增补本)《走进心灵》《教有所思》《民主与教育》《做最好的老师》《做最好的班主任》《用心灵赢得心灵》等多本。

今年恰逢李镇西从教30周年,漓江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李镇西文集》八本,我县新华书店到了五本。我购买并阅读了《我的书影漫谈》《我的教育思考》《我的教育心路》和《做最好的班主任》等四本,还有一本《我的教学笔记》因为我不是语文教师而没有购买。正好是暑假期间,是我重读李镇西的最好时机,我就夜以继日地疯狂阅读起来,从7月到8月,几天读完一本,确实让我受到不少新的启示,对李镇西老师敬佩不已。

“几天读完一本”,这实在让我感动。我猜想这是一位渴望成长的年轻老师。但读到文章结尾最后一段,我惊呆了——

我今年78岁,退休后仍坚守在教育岗位,为民办教育事业发挥余热。我要向李镇西老师学习,自强不息,终身学习,以书为友,电脑为笔,书写自己的教育人生。

年近八旬,还如此虚心好学,而且如此勤奋,我没法不感动。

我又点开第二篇文章《追寻教育理想》。这是余老师为参加“我的教育理想”征文评比而写的。在文章中,余老师回顾了自己的教育人生——

我的教育生涯可以概括为:“半路归家当教师,情系教育献终身。”我在青年时代就读师范学校和师范学院,1956年大学毕业后,由于服从组织分配,未能如愿当教师。时隔22年以后,到了1978年才当了一名中学政治教师,归属我早已向往的“家”。从此开始了我的教育生涯,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倍加珍惜我的教育生命历程,直到1995年退休,才教了17年。离开了三尺讲台,依依惜别亲如子女的学生,让我一连几个晚上都不能成眠。

为了眷恋我深爱的教育事业,只有退而不休再从教,受聘于新中国第一所私立高中——安吉上墅私立高中任教,为民办教育事业发挥余热。如今又过了17年,可以说是弥补了我“半路归家当教师”的缺陷,是对教育信仰的坚守,也是对教育理想的追寻。我无悔后半生的选择,更庆幸退休后坚守教坛的充实。

……

文章最后余老师深情写道——

我在人生历程中深切感悟到:“做自己喜爱的事就是享受,把想做的事做好就是成功,享受中的成功就是幸福,经历磨难后的成功更是幸福。”我把从事教育事业当作享受,成为退休生活中最好的休息。

情系教育事业,潜心教育科研,就是由于教育信仰的力量激励我奋力前行,推动我“自强不息,终身学习”。为了提高自身素养,努力跟上现代信息化的时代步伐,20057月,我学会使用电脑,自称为“活到老,学到老,七十一岁学电脑”;七年来,又感受到“学电脑,用电脑,晚年人生更精彩。”深感工作是享受,读书是享受,写作是享受,用电脑写作更是一种现代化的享受。

自从学电脑以来,我用电脑写作、修改和发稿更为便捷,更有利于提高写作效率,增加写作数量。读书通过写作,写作通过电脑,读书的感悟在键盘的敲击声中得到有效的提升。从一个字母到另一个字母,荧屏上跳出一行又一行激情飞扬的文字,倾听自我,挖掘自己,抒发心声,双手的忙碌换来愉悦的安慰。读书——反思——写作,以书为友,电脑为笔,书写美丽人生,让生活充满阳光,从而美化生活,乐在其中,享受人生。

我的教育写作,既是勤奋阅读的成果,也是教育智慧的结晶,又是教育人生的感悟,成为教育生涯的留影,就是我在教育生活中的精神享受。我准备在告别教坛前夕,把从教以来在报刊发表和获奖的主要教育写作成果汇集成书,书名定为《为教育生涯留影》,留下我追寻教育理想的足迹。

教育,让人生如此美丽,让我的晚年人生更为绚丽多彩!

读到这里,我岂止是肃然起敬,简直就是目瞪口呆了。这个世界上,居然还有这种“把从事教育事业当作享受,成为退休生活中最好的休息”的退休老师!

第三篇文章,是一封信——

尊敬的李镇西老师:

    您好!

关于《我的书影漫谈》等三本书的订正意见发出后,得到出版社和唐燕老师代您的回复与感谢,深感欣慰,比起我从阅读中得到的收获,这点小事实在是微不足道的。

……

哦,我想起来了。在这之前,我校办公室主任唐燕老师是给我说过,有一个老师给我的著作提过订正意见。因为这位老师不知道我的联系方式,便打电话到我学校办公室,当时是唐老师接的电话。于是,这位老师(后来知道就是余老师)便把他发现的我著作中的错误发给了唐老师,请唐老师转交给我。当时我很感动,便叫唐老师把我的电子信箱发给余老师。于是,便有了今天余老师发给我的第一封电子信件。

在这封信中,余老师真诚地写道——

我在阅读《我这样做班主任》一书中也发现一些差错,特提出订正意见。这套文集涉及30年的经历和资料,一下出了八本,实在很不容易,编辑、校对都很匆忙,有些差错是难免的,我提出的目的在于盼能在再版时更正。

然后余老师特别仔细地罗列了《我这样做班主任》中错字、掉字等印刷错误。比如——

P0361行:“现高87级二班”应改为“现高87届二班”。本文写于19852月,不可能是87级,如果是原初84届毕业考上的,应该是高84级。

P1236行:“斯普朗格”最好改为“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

P220:“第六辑  做教师的四种态度”建议改为“第六辑  留住青春,放飞心灵”

我的思考理由:本辑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有关“班级史册”,二是有关教师心灵。原标题“做教师的四种态度”只是在《创作教育的“酥油花”》一文中的内容,不是本辑的主要内容,所以建议的改题比较符合两方面的内容。

P1988行:“成了富豪可以捐出钱来帮助更多人的穷人”应改为“成了富豪可以捐出钱来帮助更多的穷人”(删除一个“人”字)

……

在这本书中,余老师总共找出34处错误。这些错误真让我惭愧。虽然有的是印刷错误,但有的确是我粗心所致。

我向余老师表示敬意与感激,同时,我把他给我指出错误的信转发给了出版社,请出版社的编辑在再版时一定改正这些错误。

从此以后,我和余老师开始了网上交往——先是电子邮件,后来是微信。他继续阅读我的著作,并源源不断地给我发来他的读后感和他所发现的书中的错误,他还重读我早期的著作《爱心与教育》等,并指出其中的错误。每次我都照例把那些他的信转发给有关出版社。后来,余老师主动提出,他愿意做我著作的责任校对,让我给出版社说说。我把他的愿望给出版社说了,出版社非常高兴,准备把我的著作校对稿寄给余老师把关。

虽然我和余老师交往几年了,却一直未能谋面。我倒是一直想见见这位让我崇敬的老师,我的忘年交。但一个在西部四川成都,一个在东部浙江安吉,遥远的距离让我们的见面不是太方便。但我一直坚信,总会有机会的。

20154月,春暖花开的时节,这个机会来了。

这次应杭州萧山区教育局邀请前去讲学之前,我在微信上告诉余老师我将去杭州萧山讲课。他非常高兴,说一定要来看我。我说您这么大年纪,还是我去看您吧!

期间,他在网上给我发了一封短信——

李老师:关于您的出版著作数量,我作了一些探寻,您自己能否关注汇集?期待和您的相见!

                                余广寿   4月11

 

同时,他用邮箱发给我一篇题为“盘点李镇西出版著作”的文章——

我爱读书,特别是教育阅读,读大师经典,读名师著作。在名师著作中,读得最多的是全国著名教育专家李镇西老师的著作,可以算得上他的老年“铁杆纷丝”。

我于2005年开始购买和阅读李镇西的著作,至今已有十年。原来我购买和读完李镇西的著作有29本,最近又邮购了漓江出版社“李镇西书系”201411月出版的3本,正在抓紧阅读。至此,我购买李镇西著作共计32本(详见书单)。我还于20097月购买并阅读了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向李镇西学什么》一书。我不是语文教师,李镇西有关语文的专业著作我还没有买过,我所处的县城书店可买到的李镇西著作很少,那李镇西老师的出版著作究竟有多少呢?引起了我的关注和探寻。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月出版李镇西《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在“作者介绍”中称“出版著作十多部”,这个数字显然是太少了。 近年来出版李镇西著作的“作者简介”中一般称“出版著作30余部”或“出版作品30多部”,我认为这个数字也是低估了。于是我在网上搜索,另外查到40本出版的著作(详见书单),和我收藏的28本(已减去重复版4本)相加,共有68本了,涉及的出版社有21家。当然,其中是否有重复的版本,我还不能肯定。我只发现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4月出版的“李镇西教育作品”(12卷)中的卷三《我的教育心》一书,和20116月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我的教育心》的书名是相同的,我在网上查了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书的目录,它和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内容是不同的,说明是书名相同的两本书。

2012年以来,李镇西老师的著作,每年都有成套的系列出版。他不是专业作家,学校工作和社会活动那么忙,但出版著作有可能是中国当代名师中最多的一位,真是让我钦佩不已。最近他又有两本新作准备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他向出版社推荐由我担任这两本书的校对,我已乐意接受,并表示尽可能把差错纠正在出版之前。

我对李镇西老师的出版著作的上述盘点,肯定还不全面和不确切,李镇西老师究竟有多少著作出版?期待他自己能作出如实的定论。

读了这封信,我更想早日见到敬爱的余老师了。

我在微信上问余老师安吉离杭州远不远,他说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我说我想去看您,他说还是他来杭州看我,他路熟,很方便的,又能听到我的讲座。果然,我下午讲课,他上午就来我所住的酒店看我。

第一次见到余老师,他童颜鹤发,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谈锋甚健。我简直不相信这是一位八十一岁的老人。我直夸他“看起来真年轻”,他幽默地说:“我是‘八零后’嘛!”

我问余老师是怎么来的,他说是先乘大巴到杭州,然后再转地铁到萧山。我的天!我心里顿觉不安:一位年逾八旬的老人如此不辞辛苦来看我!进而我非常惭愧。

一坐下,余老师便拿出刚出版的我的著作《缤纷人生教与学》和《返璞归真说教育》两本书,书中许多页还夹着做记号的纸条。他翻开书一一给我指出其中的一些错字和表述有疑问的地方。我一边听,一边看,同时将这些错误一一记录下来。

余老师翻开《缤纷人生教与学》中《与勤奋无关》一文说:“这段话太能引起我共鸣啦!”这是一篇谈阅读的文字。他手指的那段话是——

“一个人只要对什么有了兴趣,并养成了习惯,那和勤奋是没关系的。

余老师在这段话旁边批注道:“感同身受!”

他又翻到这本书的扉页请我签名。我当即写道——

敬爱的余广寿老师:您让我非常感动!我真诚感谢您为我付出的辛劳!向您学习!衷心祝您身体健康!   

学生:李镇西 二○一五年四月二十日于萧山

 

中午我们共进午餐。席间,我问余老师的经历:“您这八十年来的人生,一定也不会风平浪静吧?”

他说:“嗨,我从师范学院毕业先没分到学校当老师,而是服从组织安排到了公安部门工作。您想,文革时期公检法都被砸烂了,整个公安队伍都是敌人,我哪能逃脱?”

他辛酸地回忆了不堪回首的往事。

因上世纪50年代在省公安厅工作的经历,“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四人帮”“砸烂公检法”的反动思潮下,他被打成“牛鬼蛇神”关进“牛棚”,受到批斗和迫害,蒙受了不白之冤的遭遇。直到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他才得以平反,总算还他一个清白。

原来如此。我知道,“文革”中许多令人匪夷的荒唐事,是今天的年轻人无法想象的。这里面估计还有许多故事,但是看到余老淡然的神情,似乎不太愿意细说,我便不再追问。

人的一生是一个行走在岁月消逝中的历程,既有阳光灿烂的顺境,又有风雨交加的困境,甚至暴风骤雨的逆境。是啊,余老师的人生历程,既是奋力前行的,又是崎岖坎坷的!

余老师谈得最多的,还是他所酷爱的教育。他说,退休后依然情系教育,便应聘到了一所私立高中担任政治老师,近十年来具体负责学校教育科研管理工作,至今已二十年了。现在他每天都要阅读,乐于写作。他率先垂范,特别关注和指导青年教师在阅读与写作中成长。他还说特别敬仰陶行知,喜欢读陶行知先生的著作。200512月,余老师所在的学校被批准为浙江省陶行知研究会实验学校,201010月又被批准为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实验学校。他致力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学习和研究,还兼任中陶会生活教育行动讲团副秘书长。面对当今教育的困惑,他借鉴陶行知教育思想,追求真教育,探索活教育……

教育使人年轻。这是我面对余广寿老师的感受。我说:“余老师真的很年轻呢!不只是外貌不像八十一岁,也不只是他心态年轻,而且他的一些行为也很年轻,比如他会电脑,会上网,开通邮箱、博客、QQ,加入多个QQ群,连微信也玩,真是新潮啊!”

余老师笑了,再次说:“我是‘八零后’嘛!”

下午报告的主题是“幸福比优秀更重要”。我谈到阅读时,特意通过一张PPT展示了中午我和余老师的合影,下端还打上“阅读使人年轻”六个红字。我说:“老师们看,照片上这两个人就像同龄人。其实我旁边这位老师,已经八十多岁了。他为什么这么显得年轻呢?因为他热爱阅读,阅读使人年轻。”然后我向大家介绍了余老师。他对教育的钟情和对阅读的酷爱,感动了在场所有的老师,大家以热烈的掌声向余老师表达敬意。余老师起身面对大家挥手致意。

报告结束后,我要赶往机场,不得不和余老师告别。中午吃饭时,我曾请萧山区教育局吴局长安排一辆车专程送余老师回安吉。吴局长说:“没问题!应该的应该的。李老师您放心!”萧山区新华书店的杨总经理说由他们来安排,一定将余老师安全送回家。

但当我在机场候机时电话得知,余老师无论如何不要他们开车送他回安吉,他不愿麻烦别人,最后执意要自己坐大巴回去。无奈,本来给他安排的专车只把他送到了长途汽车站。

余老师这种处处为别人着想的修养,让我再次感动。

回到成都几天了,我一直还想着余老师,想着他对我的鼓励,想着他热爱教育的精神,想到他在《追寻教育理想》中的一段话——

我十分赞赏“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八个大字,深含人生哲理,发人深省自励。我也作了一副自勉联用以坚定人生信念:“仰望星空,心怀教育理想;脚踏实地,献身教育人生。”只有把理想落实于行动,才能成就人生。“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这是陶行知先生的理想和追求。如何实现人生“做一大事去”的宿愿?我想,只有认真做好小事,才能成就人生大事。

这,就是余老师永远年轻的教育情怀。

 

                                2015年4月22

编辑:网校客服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鲁ICP备09061301号-1
联系地址: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东昌西路37号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