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本培训 > 新时期教师成长发展路线

新时期教师成长发展路线

2009年12月11日 00:00:00 访问量:1246

新时期教师成长发展路线

 

聊城三中  刘 欣

教师是教育之本,教师教育是看不见的教育生产力,它影响了每一个教师的成长,也提升了全校的教育水平与质量。

教师教育能走多远,教育能走多远。

高中新课程改革对于许多高中学校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毕竟,高考如一把利剑,悬在每一个相关者上方,如果高考成绩不理想,即使将课改精神"吃"得再透,学校的改革也将无法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对于我校来说,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提高课堂效率,创造可持续的绿色课堂,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让高中阶段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加油站,逐步形成进取、向上、诚信、祥和的学校氛围是当务之急。

一、在教育教学行动中的自觉学习

谁也不能指望一次职前或职中的专业教育或培训就能满足一名教师几十年生涯的全部专业需要。因此,教师的在职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有些培训学习,往往与教师教学实践相脱节,不能满足教师的需求,我们可以以"学习者的学习"的眼光,重新审视研修与培训,在教育教学行动中自学的学习。教师的专业知识唯有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才能被激活,成为有用的知识。同时,教师的专业知识只有在基于教学现场的知觉、体验和领悟中,不断被"重塑",才会成为一种超越技巧的实践智慧。

与学生相比,我们作为成人学习者,都带着个人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工作经验进入学习的。这些经验既是自己学习的基础,也是其他学习者相互交流与学习的资源。因此,经验学习是教师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丰富的经验可以帮助一个人形成有意义的知识。然而,个人的经验愈丰富,往往愈不容易改变即有的观念,也不容易吸收他人的经验与观念,不能保证产生越来越多的有效学习,保证工作能够得以改善。所以,专业发展需要的是自觉的经验性学习。这种自觉主要是教师的经验反思与重建。这一学习是通过行为跟进实现的。行为跟进指的是,由集体讨论或个人反思形成设想、方案等,在自己的建构性思考基础上,再来实践一次,即再做一遍,这时的做绝非是简单的做,而是教师深思熟虑之后的有意识的做,体现了知行合一的认知方式,由此可达到"即知即行,知而能行,行而后知"的境界,这种多元、主动的探索性实践是教师在行动中学习,指向了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直接目标是为了改进工作,获得职业幸福感。可见,教师的成长不仅是一个不断地学习别人经验,接受理论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观察、分析修正的思考过程。换言之,我们教师的这种探索性实践,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人际互动,积极吸取和借鉴他人经验,需要更多地依赖于实践共同体的相互交流,需要专业引领,需要经由不断的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而成长起来。瞻前顾后就是要知道别人走过了什么路,未来如何发展的。左顾右盼就是要看看,学习与之相关的先进的理念,别人相关做法。愿大家通过这样的方式,共同自觉学习,让课堂教学的变革性实践成为每一位教师成长的起点。让我们的课堂更精彩。我相信:通过每一位教师都在集中研讨、制定和实施教学措施中,获得自身的专业发展,真正提高了课堂效率,都在学生的进步中体验到教育教学的成功喜悦。

二、高中课堂教学亟需改革

下面请大家阅读一位教研员写的听课感言:

不久前,我随着教育局检查组深入高中课堂,听了一系列的课程。在听课的过程中我感到目前高中的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亟需改革。

走进高三文科班教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黑压压的人头,一个班80多个学生,拥挤不堪。再看看桌子上堆放的各种资料,用"堆积如山"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在这个班听过的几节课情形大致如下:

历史。教室熟悉教材,讲课概括精致,重点突出,思路清晰,但讲的内容在学生的资料上没有,学生也概括不出来。事实上,教师的概括和学生的概括毕竟有一定的差距,教师离开讲台后,学生对所讲的内容还是半生不熟的。

政治。教师指导学生做练习题。整节课教师几乎都在喋喋不休地讲,甚至题目也要亲自念一遍,但学生却听得懒洋洋,昏昏欲睡,一节课除了打钩画叉,动脑动手的时间很少。

英语。这节课也是做练习,教师讲解,学生唱和,课堂气氛非常"热闹",可教师一停下来,学生便不知所措。也就是说,学生跟着教师的时候,似乎什么都会,而一旦离开教师,便什么都不会了。

地理。复习西南交通运输建设。教师以高度概括的语言、提纲挈领的板书统领,剥笋般条分缕析地演示给学生,教师讲得精彩,学生听得入迷,令人叫绝。然而,当问及考试成绩时却发现,一半学生在五六十分之间。什么原因呢?学生回答:难。

感想:听完高三文科班的课,笔者有两个感受:"好得很"和"糟得很"。"好得很"指的是教师。每个教师都基本功扎实,对教材那么熟悉,教学思路那么清晰,教学设计那么精巧,教学环节那么紧凑,重点、难点、考点也是了如指掌,甚至每个字、每个细节都做得天衣无缝。"糟得很"指的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此优秀的教师上课,学生表现出来的却不是积极思考,勤于动笔,而是一副慵懒相,看上去什么都懂了似的,但实际一知半解、似懂非懂,考试成绩糟糕。

虽然高二理科班教学与学习的气氛相对高三文科班来说要稍微轻松一些,但同样也在课堂中暴漏出许多问题。

物理。课题是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教师除补充讲了"符号法则"之外,其他内容完全是把书上的内容照搬一遍。教师讲得又细又慢,时间长了,学生出现了倦怠情绪。

英语。课程内容是虚拟语气。除了检查提问阶段的听写和练习,教师讲的全部是虚拟语气的知识点,采用串讲式,节奏太慢,没有高潮,整节课有些死气沉沉。

数学。讲两条直线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异面直线及其夹角。教师不仅按书上的内容完整地讲了一遍,而且还把学生做的题都念了一番,真的是太辛苦了!

感想:高二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但教师却要"照本宣科"。为什么不让学生自己读或自己讲呢?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阅读时语文学科的事,实际上,任何一门学科都需要阅读。遗憾的是,语文学科中的文言文没有阅读,物理、英语、数学中阅读都被教师的讲代替了,结果把学生拒于主人翁之外,变成旁观者。

从这些课中,我们可以得到几点启示。

高中教学亟需转变观念,由"以本为本"变为"以生为本"。高中教师大多数都很优秀,但他们的"优秀"常常只是对教材的熟悉,对知识体系的掌握,仅仅停留在书本上,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情况。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理念不是"以生为本",而是"以书本为本"的。这样,虽然教师一堂一堂地"完成教学任务"了,但学生却没有完成学习任务,教学效率非常低。对高中教师来说,应树立起"以生为本"的观念,既要注重教法,更要注重学法。

高中教学亟需让学生亲自参与、积极探究。在笔者听的许多课中,高中教师很少采用小组合作形式进行教学,而是自己孤军作战,一个人"对付"全班学生,学生没有足够的机会提问,影响了思维的发展。这种局面势必需要改变。

高中教学亟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一问百应"到"万籁俱寂",从"喋喋不休"到"昏昏欲睡",都说明学生没有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师们一脸的无奈:学生没能力,又不学,完不成任务,这是没办法的办法呀!在教师、专家和材料面前,学生确实是低能与孱弱的。但这种低能与孱弱是谁"培养"的?答案没有争议,就是我们教师自己。从一开始,教师就越俎代庖,一旦形成习惯,想改造也难了。由此可见,新课程所倡导的把"自主"放在首位的学习方式,确实意义重大。

回想起一堂高三专题课我有些害怕。我们老师教了几年、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加上我们嫉妒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我们的经验,我们见过的习题,还有现代化先进的辅助教学手段,准备个大型高三复习怎样做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而不至于变成一种"教师的心理安慰,学生的身心痛苦"呢?

反思后我想一定要切记千万不能贪大求全,你想一节课45分钟,学生的思维要展开然后运转,要回忆几个目前的旧知识,要练习和巩固新方法新思想,要形成新的技巧,谈何容易?所以这样的专题复习必须选准切入点,真正做到目标科学,要把课堂目标完成学生掌握的目标而不是老师自恋的目标,要小而精,做到"一课而成",用习武的比喻说法就是这节课要求学会自如运用一个招式,而不是这节课对某套路有初步印象,对套路有印象不一定能记住,即使记住了没有练习题随即也就丢掉了。哪怕一节课只学了一个小的能力块,也是值得的。在这个能力形成的过程中再能顺便实固地掌握相关的知识和变化关系,就是一个了得了的高效课堂,多少高考试卷又能经得住几节这样的高效课堂呢。我想我们高三专题复习的思路应该是明确了:专题选准切入点不要高大全,但求小精专;不期老师讲多少,单看学生成多少。教育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但离开为学生服务的基础,一切免谈。

三、新课程下的高效课堂需要"过五关"

(一)备课关--上好课的坚实基础

从教学调研情况看,因备课质量不过关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现象比较普遍,主要存在:一是不懂备课的几个环节,不知道怎样写"教案",如备课不得要领,要么写了一些繁杂无用的东西,要么就是过于简单,仅是把讲课内容列成提纲,可操作性很差。二是把备课当成了抄课本,讲课成了"复述备课本"。三是备课偏重于知识与技能目标,而忽视了过程与方法,特别是忽视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四是缺乏备教法和学法,特别是没有学法指导等。

1.明确备课要领,写好精品教案

一开始一定要写"详案",即写清本节课的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材内容的处理方法,教学难点的突破方法,特别是哪些内容应该放给学生自学,哪些内容应以讲授为主,以及怎样讲授更有效,应当怎样进行巩固与训练,怎样把讲练有机结合,采用何种手段......精心设计,写出比较实用的可操作性强的教案,为上好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2.认真学好新课标,熟练把握新教材

新课标是新课程精神的集中体现,所以在备课的各个环节中都要紧扣课表要求,充分落实新课程精神和理念。认真学好并熟练把握新教材,是能否备好课的先决条件,因为新课程改革教材变化量大,彻底打破了原课程教材体系,实施了模块教学,教师需要对各模块的教材内容都有所了解,才能提高备课与教学的针对性。所以,教师在备课前必须通读各个模块的教材,并能比较熟练地把握教材内容。然而,从教学调研情况看,很多青年教师没有做到这一点,备课时仅限于所教模块的教材内容,对其他模块(新教材整体情况)并不了解,所以教学中出现了超前、过难、重复等现象。因此,备课前必须先通读高中新教材,甚至包括初中教材,做到对中学化学教材有全面系统的了解,才能正确处理好初中与高中的衔接、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的衔接,提高备课质量,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克服就题论题、照本宣科现象,创设问题情境

注意挖掘教材的潜在价值,对教材"裸露"的知识进行加工处理,设计成有思维容量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用问题组成能力主线,如围绕某一概念精心创设问题或问题组,设计的问题具体明确,贴近学生的实际,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富有启发性,并能调动学生全员参与思考和讨论,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新知识,在积极思维中推动教学。如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的教学中,有些教师虽然费尽了口舌讲解,但仍有很多学生误认为影响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温度、浓度(气体的压强)、催化剂等,却忽视了反应物自身性质是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对温度、浓度(气体压强)、催化剂等是如何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也仅限于死记硬背的水平。

4.加强教材处理方法研究,注重因材施教

加强教材处理方法研究,挖掘其潜在价值,是备课中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任务。其中,关键是要做到因材施教、因材施法。例如,在元素单质和化合物性质的教学时,要特别突出以实验探究为核心的教学方法,且实验探究的方式也不尽相同,现举几例。

(1)先实验后探究。

如铜与硫酸反应的探究可进行如下设计:

①把铜片分别加入盛有浓、稀硫酸的试管中,让学生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②对两试管同时加热并观察现象,再得出结论。

③对铜和浓硫酸的反应,通过溶液颜色的变化和把气体通入品红溶液的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探究该反应的产物。

(2)先探究后实验。

如溴乙烷中溴元素的检验可进行以下探究,然后实验验证:

①溴乙烷是否是电解质?将其加入水能否电离出Br-

②如何将溴元素转化成Br-

③请设计实验方案检验溴元素的存在。

(3)边实验边探究。

如氯气与水的反应及氯水成分的探究性实验(略)。

(4)验证性实验。

如浓硫酸的性质、Al(OH)3的两性、氯气与金属的反应等。(略)。

......

由此可见,在备课时对教材处理大有文章可作。

(二)学情观--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在教学中,如果事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不够,甚至全然不知,那么,教学中肯定存在盲目性,教材处理往往不是过难就是偏易,教学缺乏针对性,教学效果很难达到理想的目的。因此,课前深入了解学情和认真研究学情,对学生学习实际情况了如指掌,是上好课的重要一环。那么,我们深入了解学情,应包括哪些方面呢?

1.深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状况

学生学习最重要的任务是接受新知识。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对新知识学得又快又好?其最有效的措施是深入了解学生已经学过哪些知识,对这些知识已掌握到何种程度?知识基础的薄弱点有哪些?能否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哪些新问题?等等。教师要深入了解这些问题,因为这样可以避免教学中出现做无用功的现象。然而,从教学调研情况看,很多教师就是因缺乏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情况而大作无用功。例如,有的教师常常对学生已会的知识还大讲特讲,机械重复,或对学生基础估计过高,该讲的新知识也不讲,学生没弄懂就一闪而过;有的教师把后面还学的内容提前讲完,如在化学1、化学2(必修)教学中,把电解原理、酯的水解、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等都讲完了,结果学生没这方面的知识基础,仅是死记硬背老师讲的,一知半解、稀里糊涂。

2.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状况

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他们能根据教学目标有计划、有选择地观察现象、动手实践、思考问题。特别是从初中到高中,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越来越强,他们喜欢讨论、探究问题发生的来龙去脉,搞明白事物发展的前因后果,求知欲望越来越强。因此,饿哦们要根据学生这种心理状况,因势利导,把那些描述性的通过阅读自学就能学会的知识,尽量放给他们自主探究学习,其教学效果比教师包办代替好多了。甚至对那些较难懂的概念原理等内容,也不要上来就讲,最好先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在他们似懂非懂,或遇到困难,或实在解决不了的时候,再给予启发点拨或讲解。此时由于学生已对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思考,所以听起来针对性特别强,听课效果能不好吗?然而,很多教师的教学观念仍停留在原课程的水平,教学中低估学生的学习潜能,包办代替的习惯根深蒂固,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不可能得到自主发展。当然,高中学生尽管思维有较大的发展,但分析判断能力还不完全成熟,所以教学中不能放任自流,并且需要教师的有力指导,如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暴漏思维缺陷,及时反馈存在的问题,提高他们的能力。

3.深入了解和倾听学生的心声

要了解学生的心声并非难事,方法途径也很多,关键看教师能否想着去做。例如,通过课堂随时提问,经常召开学生座谈会,进行调查问卷等等,都可以了解到学生学习的期望和心声。笔者最近就在几个学校进行了调查研究:让学生给老师讲课提意见和建议。结果学生提出了如下意见(多是学生原话):①老师讲课跳跃性太大,思维跨度过大,我们的思路跟不上;②老师讲解不够细致,常常对重点概念一带而过,对细节重视不够,对重点概念和原理强调不够,我们不但抓不住学习的重点,而且学得还很不扎实;③讲课总是照本宣科,好像在念讲稿,犹如开会作报告;④讲课语言平淡,平铺直叙,如果我们预习好了,老师讲与不讲一个样,甚至听老师一讲就感到厌烦,索然无味,厌烦听课;⑤复习课总是单纯地讲题,且只讲正确解法或对答案,不讲道理;⑥课堂上只给少数学习"尖子生"回答问题的机会,挫伤了我们多数学习程度稍弱的同学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使差的更差;⑦对我们已经熟悉的内容串讲个没完,让我们听得心烦,还得瞪着眼的坚持听,实在没办法,因为说不定什么时候又讲到我们不会的问题呢;⑧老师课堂上发的讲义和练习题太多,无从下手,为了应付过多的答题,来不及深入思考,常常是没真正弄懂,有时甚至照着答案做题,实际上不真会,问题聚集多了,学习愈加困难,并且还对做题产生了烦躁感,学习兴趣逐渐消失,成绩逐渐下滑;⑨老师讲课的语速太快,根本不管我们是否听懂,不给我们留有思考的余地,一个劲儿的讲,没听懂就算完了,只能课后自己去补;⑩课堂上过多地批评和埋怨我们的学习能力差,缺乏成功的体验和希望,使学习情绪更加低落,等等。

出乎笔者预料,当我在教研会上公布了学生提出的上述意见后,竟然引起了一场轰动,很多教师自觉地去对号入座,准备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深刻地总结与反思。

(三)教法关--上好课的艺术先导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效率的高低,有时甚至决定了一堂课的成败。因此,加强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途径。那么,课堂教学应采取哪些方法比较高效呢?

1.定向自学,教师引领

该方法中"定向自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为完成既定的学习目标,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内容或其他材料,或做实验或观察图表等等。使学生亲自体验思考的过程,先主动尝试解决问题并获取新知识。高中化学新授课中有大量的素材适合这种方法,如几乎所有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新授课都非常合适。即使一些概念理论新授课,采用这种方法同样能得到很好的效果。如"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盐类的水解"等。在让学生定向自学的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决定了学习的效果,所以教师应时刻注意调动各种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采用直观的手段,创设情境,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在自学"硝酸的物理性质"时,可先在课桌上放一瓶浓硝酸、一瓶水、一根玻璃棒和一个烧杯。首先让学生观察硝酸的色、态,闻气味,掂掂轻重(同水比较),开瓶盖看酸雾等。然后让学生自己概括总结硝酸的物理性质(略),比起老师直接讲出来的效果好多了。

该方法中的"教师引领"实际上与"定向自学"是同步进行的,且二者是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如教师在一开始就要紧紧跟上,控制定向自学的时间,在巡视中留心学生的疑点,抓准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特别是找准那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便于后续讲解更有针对性。显而易见,这种方法突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领作用,真正使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帮助者、参与者和促进者。

2.预习交流,导学结合

目前,很多学校推行了"学生预习、展示交流、老师导演"的高效课堂,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其教学过程是对以上三个环节的滚动推进,形成了由三环节组成的"环状课堂链",其中每个链节对课堂效率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教师对每个链节都应精心构思和设计,才可能达到较理想的效果。如"学生预习",要求教师要把学习的内容设计成"预习学案",特别是注意把教材中那些抽象深奥的概念或原理、难懂的知识等,"翻译成"通俗易懂、易于接受的、具体化的知识、或设计成一些富有启发性、提示性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在预习中理解这些难懂的知识,可使教学效果倍增。

"展示交流"是在以上预习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展示与交流的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现"预习"的成果、观点、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困惑等。实践证明,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观点与成果,充分地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不断地进行思维碰撞。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辩论、乐于分享、勇于创新的精神,同时使他们增强了合作意识,提高了合作能力,实现了自身价值,获得自我成功的激励,等等。

3.因材施教,机动灵活

所谓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学生学习和教材内容实际,采用灵活机动的教学方法,恰当地调控课堂结构,达到最佳效果。如教学中对那些次要内容采取让学生自学的方法,且教学节奏稍快一些,教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给予引导和点拨。而对重点、难点等难理解的内容,则采取启发、提示、指导和注重讲授的方法,且教学节奏适当放慢;他们还时刻注意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根据学生表情的一些细微变化,捕捉其中意义的信息反馈,及时做出正确的教法调整,控制教学节奏更加合理;他们还非常注重语言表达的重要作用,如为使教学内容变得通俗易懂,常常采用控制适当的语速,对易懂的问题略快一些,启发提问时适当放慢,给学生留有适当思考的空间,讲解重要概念时很注意讲究用语通俗,举例恰当,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平易,学生一听就懂,理解得深刻;讲授难点时注意停顿或反复强调;他们还很注重语言的情感色彩,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以高声强调重点,平缓引起回忆,反问启发思考,突然高声引起注意,轻声慢语引起肃静,有时还用手势同语言默契配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教学同讲解艺术密切结合,使课堂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四)电脑关--上好课的有效"助催剂"

随着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现代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也随之发展起来。从对新课程教学调研情况看,很多教师教学中国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教学制成了各式各样的课件,大部分教师制作的课件还比较科学,能够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如果我们能够精心设计和科学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确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应当大力倡导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并做好以下几点:一是要充分认识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应始终处于从属地位,起帮助和促进作用。二是各种多媒体的使用要做到适用、适时、适度,提高教学针对性。切忌过多、不分场合以及盲目地滥用。三是精心设计课件的质量和效果。即课件既要注重形象生动、富有启发性和教育性,又要利于学生正确思维和学习潜能的开发,使多媒体及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发挥最大的作用。四是合理选择课件内容,这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

(五)反思关--上好课的"前车之鉴"

坚持经常进行课后反思,是一些名师走向成功的秘诀。他们的主要经验是:①课后写反思记录,反思有哪些体会最深的收获和经验,有哪些失误和教训,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②课后及时了解学生有什么意见和期望,特别是注意学生不满意的方面。因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他们满意了,课就成功了;③经常听别人的课,虚心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④加强理论学习,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丰富自身文化内涵和素养,并融入课堂中;⑤经常观看一些名师的"课堂录像",取长补短,提高教学能力。

今天,由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加强了我们的校本研究工作,整合了多种资源。各年级各科的教师共同研究教材,研究学生,这实际上就形成了一个学科联动的教师协作学习共同体,为教师集体的研究工作搭建了同伴互助的平台。在这一共同体中,大家怀着共同的愿望--真正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定期开展活动,共享经验和资源,并最终实现互促互进。俗话说:"交换一种思想,我们就拥有至少两种思想。"就像同一班级的各学科教师对班里同一个学生的感情、态度和看法有时是不一样的,有的看到了缺点,有的发现了许多优点,大家在一起全面的交流,教师就能够全面地了解,提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积极措施,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相信大家在碰撞中能够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提出促进课堂高效,促进学校、学生发展的好方法,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来共同解决问题,一定会带来我们三中明天的辉煌。

愿大家今天有点滴收获。

编辑:网校客服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鲁ICP备09061301号-1
联系地址: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东昌西路37号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